? ? ?1.考慮住宅樓的布局:宅旁綠地的面積和布置方式,受居住區內建筑布置方式、建筑密度、間距大小、建筑層數以及朝向等條件所影響。一般周邊式布置的建筑之間,除道路外,常形成建筑前后狹長的綠化地帶。行列式建筑能使住宅爭取到較好的朝向,因此是當前采用較多的住宅區規劃形式。按照這種住宅樓的布置行列式地種植喬、灌木,雖能節省投資,但比較簡單、呆板。近年來,很多物業化管理小區相繼建成,小區內配置設施完備,并且預留了足夠的綠化空間,對這種布置的住宅區多采用樓間組團綠化形式。綠化設計者應根據小區內不同的設施,將綠地自然貫穿、配置在其中,使綠化配置的更自然、協調一些。此外,還有混合式布置的建筑,點狀布置的建筑,起綠地布置也應與建筑布置相協調。一般來說,建筑密度小、間距大、層數高則綠地面積大,反之則綠地面積小。
????2.考慮住宅樓的采光:
????宅旁綠地應當盡量集中在向陽的一側。因為住宅樓朝南一側往往形成良好的小氣候條件。光照條件好,有利于植物生,可采用豐富的植物種類,但種植要注意不影響室內的通風和采光。種植喬木,不要與建筑距離太近,在窗口下也不要種植大灌木。住宅北側日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長,可將甬路、埋置管線布置在這里。綠化時,應采用耐蔭植物種類。另外,在東西兩側可種植高大喬木遮擋夏日的驕陽,在西北側可種植高大喬木以阻擋冬季的寒風。科學實驗證明,喬木周圍溫度冬高下低,比較穩定,所以,宅間綠化不管采用何種方式,都要以喬木為主。對于那些有電線、電話線、熱力、煤氣管道通過,不適合種喬木的地方,為了減少塵土,調節溫度,要設計種植草坪。如果住宅區靠近有空氣污染的工廠或噪音很大的街道、車站、碼頭,則必須設置一定寬度的綠化帶,根據不同的危害程度,設置防護林帶的寬度。
????3.在做住宅區綠化規劃時,居住區內的生活雜務用地必須妥善予以安排。可在每幢建筑出入口附近,有陽光照射的地方,設曬衣場;在樓道口左右兩邊設臨時存車處;垃圾箱或垃圾堆積處要有方便的出入口,便于垃圾的清理和運輸,此外還要適當隱蔽,以利觀瞻;兒童后活動場所應布置在里住宅較遠的地方,以保證住宅的安靜。總之,在做住宅區綠化設計時,不但要實現綠化,美化的作用;還要合理布局,從而避免綠地因設計上的缺陷而遭人為破壞的結果。否則即使種了,也是由于不方便群眾活動而受到破壞。
????4.住宅區在綠化時,不能全部種滿樹木,應該預留出足夠的地方設置必要的器械,設施供成人,兒童休息,娛樂。凡是設有座椅等供人休息的地方,都應種植遮蔭的大喬木。
????5.對于早期建成的小區,可能在綠化用地的布局上不合理或預留綠化用地不足,在小區改造過程中,水平拓展綠地的可能性不大,這是應考慮采用爬藤植物對住宅樓,圍墻等進行垂直綠化。
????6.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每幢建筑的前庭都規劃一個開放式的小花園,每個花園的構圖,布局應各有特色,使居民特別是兒童很容易識別自己的住所。
????7.在經濟條件不具備的地方,應考慮如何利用自然生長的野草,雖然野草不太美觀,但它也可起到減少塵土、凈化空氣的作用;何況如果能加強對野草的管理,及時修剪,那么視覺效果也不會太差。
????最后,還應特別強調,高質量的住宅區綠化,必須有高質量的管理水平,才能達到預期綠化美化的效果。因此,從設計、施工到后期管理都必須要專業綠化隊伍來完成。同時還應該注意到,部分居民常常是居住區綠化的直接破壞者,所以,我們要在居民區大力宣傳綠化、美化知識和作用,教育居民要愛護,保護綠地,使他們懂得他們是綠化的直接受益者,并且可以鼓勵、培訓熱心公益事業的公民共同參與小區的綠化管理。
????居住區環境不僅成為整個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并且直接關系到居住區的整體水平及質量,而居住區環境中,綠地景觀環境又是居住者對居住區外環境的第一認識。其實,居住區綠地及綠化配置具有保護環境,美化環境,拓展生活空間等諸多作用,是人,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基礎,因此,人們對小區綠化環境,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
????今天的綠化更加追求讓人參與到大自然中來實現園林式的綠化形式,但又不能奢侈,“土木之事最忌奢靡”。其實,居住區不僅僅要強調綠化率,而且綠化率也應該適可而止。居住區的綠化要巧于借景,以自然為主,人工為輔,合理利用其自然資源來形成小區的生態環境。
????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以改善提高人的生態環境,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,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,風格和建筑要互相輝映,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。在植物搭配上要體現出季節的變化,在不同季節不同地方都應該有綠地空間,做到春有花,夏有蔭,秋有果,冬有綠,落葉喬木,常青灌木,長綠草坪高低參差,交相輝映,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居住區生態中的深層次作用。